《人文中国》2024年夏季刊(总第六期)已经发布。
电子版免费赠阅,喜爱纸质版的读者也可从Amazon购买收藏。
点击此链接直接下载pdf电子刊全本 【第六期】2024夏(最新)
又是22万字的精选内容,秉持本刊的宗旨,汇聚了过去一段时间中文世界在广义人文领域中有价值、有意思的一些声音。
限于薄薄一卷的容量,不少精彩的篇什无奈排入下期或分期连载,可喜的是,严肃的中文思考和写作依然元气充盈、繁荣未衰。近日与印第安纳大学的一位亚洲研究学者通话时,我们彼此感慨:近来海外中文写作和出版方兴未艾,仿佛文化的悠长假期正在彼岸被重新唤醒。
秦晖教授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全文《“主义”可“拿来”,“问题”须土产——论东西学互渐中的问题误置》是一番可敬亦可叹的思考,深刻反思了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在跨文化语境中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展现了严谨而有力的思辨。问题的误置,是后来很多矛盾的起因。
资中筠先生的《男儿当如何——从花蕊夫人说开去》从后蜀皇帝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的诗句切入,追溯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真正的“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悲壮时刻,发人深思。
政治学者吴强的《管窥中国的时代精神:从K的厌食症谈起》试图以一起个案对知识界中“右转”和“川普主义”兴盛的现象作一叶知秋式的剖析,并试图将其置于更宏大的世界哲学语境中进行理论化分析。
《诗人曾缄——从书香子弟到黄门侍郎》的作者曾倩和杨雪介绍了《仓央嘉措情歌66首(七言)》最早的中文翻译者、被低估的诗人曾缄的前半生,揭开这位文学家鲜为人知的一面。
朱清时教授从科学视角检视佛学之价值的文章《佛学对人生有何意义?》,以逻辑和实验案例展现佛学对生命和人生的启示。佛教学者陈兵则从哲学、心理学入手,解释“缘起性空”这一佛法最根本的哲学观。
书法理论家刘正成的《从文字起源看中华文明的原生性(上)》从文字形态考古的角度,探讨了炎黄文明与夷夏之辨的大哉问,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西华盛顿大学19世纪美国文学专家俞宁教授,叙写与他亦亲亦友的元白(启功)先生的人格与风格。
话剧《鸟人》的导演与编剧过士行在《我和鸟》一文中,以细腻的叙事风格描绘了个人创作与角色共鸣的历程,这篇小品文的余味让人想起梁实秋、周作人作品中纯粹的阅读乐趣,如今已极罕见。
戏剧评论家张兰阁慧眼寻珠,解读香港的潘恵森所导演的昆虫系列怪异剧,为读者指向在社会转型期中如昆虫般挣扎求生的香港市民的悲剧性处境。
以上仅略枚举本期刊物的部分内容。希望您享受阅读《人文中国》的时光。
投稿、合作、人文社科类出书请邮件联络纽约世界华语出版社: worldchinesepublishing@gmail.com
《人文中国》编辑部
本期完整目录
【吾国吾民】
“主义”可“拿来”,“问题”须土产 ——论东西学互渐中的问题误置 秦 晖
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下) 申荷永
管窥中国的时代精神:从K的厌食症谈起 吴 强
男儿当如何 ——从花蕊夫人说开去 资中筠
从奉命造反到失控内斗 成亦非
【诗可以怨】
诗人曾缄 ——从书香子弟到黄门侍郎 曾倩 杨雪
时代与诗人 牟广丰
平庸之歌(五) 陈渐离
放完的烟火(诗歌八首) 柴田海
莫须有国 ——怀西夏(诗五首) 曳 诩
【戏梦人间】
戏剧是(被)看的还是(被)听的? ——西方文化接受中的两个问题刍议 孙惠柱
香港大转折历史时期小人物的异化生存 ——潘恵森昆虫系列怪异剧语义与诗学解读 张兰阁
《殉道者》:他们如此徒劳,力图与神合一 王卓鹏
【形而上下】
佛学对人生有何意义? 朱清时
卤碱何以成为一种被推广的“疗法”(下) 陈长玉 熊卫民
佛法的缘起与性空 陈 兵
从孔孟到荀子:先秦儒家哲学精神之转向
【以艺进道】
从文字起源看中华文明的原生性(上) 刘正成
文学的见证 ——对真实的追求 高行健
赏花消暑:以传统花艺重现雅致生活 采 薇
【读史阅世】
太平军残部与“南美太平洋战争”的关系(上) 倍儿兔
滇西的红土地(一) ——纪念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胜利80周年 张义奇 文/图
从“哥德尔漏洞”看美国宪政 ——背景、评论与反思 任 赜
大陆最后一任会督的传教士 力宣德
《西京兵变与前共产党人》序 李 锐
【鹧鸪其鸣】
我和鸟 过士行
残荷听雨 ——故乡记忆 徐恒进
一个留守父亲的不断送别 张 弘
但愿奶奶永不投胎 关 山
“不必拿‘家国天下’的大道理来聒噪我” 阎步克
元白先生的人格与风格 俞 宁
一个青年党“国大代表”的最后归宿 ——回忆父亲王维明传奇一生 王琳琳口述 彭雄记录
向天涯 水流云散 ——有关基辛格与马精武的故事(下) 杨 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