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帅,专栏作家、公共事务与公共观念学者,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公共行政学博士
“现实”二字在提及中国的语境中常有所特指。它或是“宣传”的反面,或是“理想”的反面,残酷也好,骨感也罢,终归是能把人从美好陶醉中拉扯下来的沉重之物。人们喜欢在话语中提及“现实”二字,却不曾满意于现实的呈现——嫌弃它赤裸而过度丑陋,或嫌弃它粉饰而不够丑陋。在中文世界,“现实”一旦被提起就属于批判对象,本身就带了色彩和修辞。在复杂的情绪和期待中,中国的现实就是一头无数双手摩挲着试图去呈现的大象。
然而,实证主义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应是事物本质的材料,一切实存之事物的总和,是独立于主观感知和观念之外,存在并对其他存在者产生影响的领域。为了能够穿透认知的迷雾,获得本质层面上的对中国现实的了解,两个方向上的努力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是提炼高度概括的理论,试图将复杂现实精简为模型或者定律,把大象概念化,直见本性,从如雷贯耳的《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距格局”到近些年问世的“血酬定律”等,都是这条路线上的风景。另一条路线是引入外国视角,照亮自身的轮廓,这使得欧逸文的《野心时代》和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一时洛阳纸贵。两条路线无疑丰富了理解中国现实的手段,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却也使人们日渐低估了亲手触摸大象、大声宣布局部发现的重要性——从田野资料出发的实证研究是可靠理论的基础,而内部视角的发现本不必妄自菲薄,反而需要在广阔世界中积极寻求切磋以供精进。
一本最近在美国问世的英文博士论文集 The Practice of Social Governance at the Local Leve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文化与制度》)跨出了重要一步。该书近日由《人文中国》的出版方——纽约世界华语出版社(World Chinese Publishing)正式发行。该书的作者是来自厦门大学的四位杰出的博士候选人陈蓉榕、林薇、李慧杰和夏艳霞。四人各自交出了一篇学术生涯初期的力作,以扎实的中外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从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两个维度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不同地区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可贵的是,该书将四篇保存了四位年轻学者完整意图与成果的学术著作,罕见地以全英文的方式出版。中国研究领域闻名的哥伦比亚大学C.V. Starr东亚图书馆在该书问世不到一个月内,便正式收藏入库,可见其价值与稀缺性。
该书中,陈蓉榕的 “精英、祖先与博物馆”通过福建碧村宗族文化的博物馆改造案例,展示了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构过程。福建的碧村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传统多宗族村落,从2010年开始的村庙改建事件及之后的博物馆化改造,推动了村落的整体修整改造。改造过程中涉及到乡村乡贤这一特殊人群与村落宗族群体的互动、海内外同源但不同形式宗族文化的碰撞、宗族文化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核的传承、家族与地方历史记忆的叠合过程,以及传统宗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民俗事项所发生的适应时代的变异等。
林薇的“闽南法治进程中的家族祠堂诉讼:文化适应与法律调整(2010-2020)”探讨了在法治进程中的晋江家族祠堂诉讼问题,揭示了家族文化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适应与冲突。家族祠堂作为文化和情感的象征,在法律诉讼中的表现反映了家族内部和家族与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按照祠堂兴建、运行、废弃的顺序进行相关的个案分析,集中讨论当中各方关系与法官的判决方式、诉讼前背景。反映了法官在处理相关诉讼时,面临着法律与地方文化价值观的双重挑战,这也反映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法律制度与文化认同的协调与冲突。
李慧杰的“协商的贫困:反贫困政策的设计与执行——以贵州省某村贫困名单的产生过程为例” 关注贵州省X村贫困名单的生成过程,表明在反贫困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通过民主评议将在政策与地方性知识相结合,协调了基层社区中的利益和治理。在贫困研究中,对贫困的定义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基于此在反贫困政策实践中对于贫困的测量方法即政策目标群体的定位也随之改变,从群体分类法到地理定位法、家计调查、基于社区的目标定位方法等,体现了地方性知识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
夏艳霞的“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执行中的模糊与冲突:从政策实施到政策整合的视角”从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的执行研究出发,分析了政策执行中的模糊性和冲突性。随着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式迁徙的加快,这一群体的住房需求日益增加,供求矛盾加剧,既带来了巨大的城市治理风险,又影响着户籍制度、农地制度改革乃至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因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目标群体是农业转移人口,其政策执行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本文基于模糊—冲突模型,以2007—2018年中央政府颁布的21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文献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属性及其引致的政策执行模式。
这一册包含了人类学、社会学、公共行政、公共政策、法律等多个专业视角和对四个相互勾连的本土问题的深度挖掘,使其能够烛照前文提到两条路线所不及之处——一座福建村落中的祖祠在更新为“乡土记忆馆”的过程中,宗族和乡贤如何发挥作用?地方错综复杂的民事案件,基层法官的判决如何受到宗族传统的影响?一份村级的贫困名单的诞生,有多少历史和现实的政策思虑?各个行政层级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城的住房政策,存在什么样的模糊与冲突?每一个话题,都兼具新意和深度。在制度与文化这两个文质对仗的维度中,四篇论文产生了奇妙的互文——既有横陈的细节,又具想象的空间,交错出令许多知识型读者感到面熟又新鲜的基层社会秩序。让世界读者蓦然看见一个具体的,无数人活跃其中,日复一日运行着、博弈着的,现实中国的一角。
这个具体的中国,常在宏大话语的争执中被忽略,在外部视角蜻蜓点水的随笔中被简化,在海外学术讨论的视野中被误读和错置。固然没有一部作品足以代表整个中国的现实,但这本书确是秋初一片诚实的叶子。作者和出版人不骄不躁地把最新鲜的中国本土问题和内部视角的研究,几乎零时差地连接到全世界的知识圈,这并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回顾文化交流史上的中文世界,从来甘当饥渴的引进者,却拙于输出。中文世界生长的思想菁华长期得不到及时介绍,造成文化进出口的“巨额逆差”现象。如今这四位作者能以如此的能力、勇气、和迅捷地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平视的角度面对世界读者,以科学的态度分享本土问题,不仅为中文世界的思想输出开辟了新路径,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注入了更加平等和多元的可能性。
Amazon 购买链接:https://a.co/d/3aT6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