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幽灵,一个话语权的幽灵在全中国游荡。
时代的尴尬:汉语话语权,一个二律背反的困惑。
每个人在说着自己不明白的话。
畅说欲言的话语权,它是在什么时候消失的?
迄止2023年,我们整整五代人,生活在1200个汉字思维模式里,在1200个方块字里面,我们能做些什么?
汉语话语权的建筑学
什么叫汉语话语权?简而言之,我们日常会话,书写语言,一应出版物、媒体上出现的书面语言,凡进入我们眼帘的一应文本化的文本语言,均属于话语权的范畴。在我国的语言和话语权里,汉语话语权,是主流,也是主体。汉语话语权的主体,是文本语体(本文主要涉及文本语体)。文本语体大致分为五种,既大众语体,主流语体,次主流语体,精英语体,次精英语体;具体为:
大众语体——M体,这是本文的中心,也是所有其它语体的本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有其它语体都围绕着它,繁衍成长,勃勃生机,次第前进。
主流语体——又称媒体语体,是媒体、机关、教育系统通用的语体,是M体正宗的首生子,也是M体衍生的主要附生物。
次主流语体——又称中文,80年前,是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主流语体。49年前,被白话文冲击得溃不成军,49年后,又被M体打出主场。现能使用者寥寥无几。
精英语体——俗称西体,雅称欧风美语,是在文化界、理论界盛行的一种带有英语反诘形态的现代中文翻译体。
次精英语体——又称参考消息体,是在院校、小知识分子、文艺青年中流行的一种标准范体,是《参考消息》培育起来的几代大陆知精英读者的文体。它的形式体现为:在M体的载体上以西式的倒装句进行包装,用“据称,所谓,认为,甚至于”等形容状语作为主语或定语,以西语中文化的形式进行叙述的一种语体。
《参考消息》去年作了一个70周年回顾的活动,与会者谈了很多林林总总的意义、教益、收获等等,但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忽略了,那就是——《参考消息》潜移默化的文体教化作用。《参考消息》可能始料未及,她的精巧的翻译文笔,成为几代知识分子学习和使用的圭臬,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汉语进化的管道中,巧妙地成为了一种当代的语言粘合剂,阻滞了日益式微的M体语言,起到了国家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教化、纠偏和示范作用。在止滞现代汉语简单化的进程中,《参考消息》功不可没,其具体功过下文还将谈到。
但不管怎样敷衍和转折,精英语体与次精英语体仍然是M体的变体。
回到我们的M体上来,本文所述汉语话语权的核心是M体,那么,M体的数字化成因和历史渊源是怎么形成的?根据笔者的研究,可能有三个成因:一个是数字化成因;一个是政治成因;一个是文学成因;
数字化成因:
笔者对M选著作的数字化成因作了调查,M选第一卷通用汉字大约为3000字左右,M选第二卷通用汉字大约为2700字左右,M选第三卷通用汉字大约为2200字左右,M选第四卷通用汉字大约为1900字左右。
但汉语话语权的构成为1200个汉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以“纪念XXX”“XX移山”“张XX”“M语录”等范文为范本,经过历年来的小学、中学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需要,已经广为扩散和深入民心,这些范本的通用汉字为1200字左右,所以统称“M体1200字”。它的行文模式和走向已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经过公文、课本、媒体语言、普通话训练这样一系列正式的传播管道,这种姑且被称为“M体”的行文模式逐渐渗透了民间每一个人的思维,被汉学界称为“1200字的中国人”。
政治成因:
建国前,汉语经历过两次造字运动,一次是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新歌词运动和李大钊、胡适的新文化运动,当时北平文化界对于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愤怒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抨击能量的目标直接指向文言文、孔孟文化,新文化的方向便是对文言文,孔孟文化的反动,这样导致直接否定中国古文化,儒、释、道的骨髓和根被连根铲掉;
另一次运动是M体的新文化运动,它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期,经历了附庸李大钊《新青年》《语丝》的《湘江评论》潜习铺垫,再到延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它的小高潮是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刮起一股新国语之风,成为现代汉语的滥觞。
只不过人民共和国的新文化运动,是大张旗鼓地,程式化的,有意识地以政府行为来进行的。而李大钊、胡适、鲁迅辈新文化运动是以推翻孔、孟,反对巴黎和谈,打倒北洋政府,以潜移默化的形而下的形式展开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既是新文化、旧文化的分水岭,也是M体的新文化运动的彻底前传。
因此,汉语话语权,这是个问题,严重的问题。迄止2023年,我们整整五代人,生活在1200个汉字思维模式里,在1200个方块字里面,我们能做些什么?
汉语话语权的文化自信与世界语境
十四亿人被禁锢在1200个汉字桎梏之下,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有人说,80后、90后、00后没有接受过M体语体的训练,是否没有过这方面的影响和桎梏,使他们没有直接受到影响,但他们深在其中的网络、媒体、信息、口语,仍然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M体语体,这些文化基因仍然渗透在他们肉体血液中。
由于1200字的束缚,严重影响了整个民族的语言思维。一个世界级大国,需要放散性思维,在哲学、文学、美学、艺术诸方面绽放出绚丽的思想火花。而百年来,我们做了什么,奉献了什么?之所有没有出现过杰出的专才、人才和优秀的著作,盖因为语言困乏导致,这个症结在根上,这个根就是1200个汉字的狭小之困。于是乎,中国没有出现世界级传世作品,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绘画、诗歌等等,是必然的结果。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关于汉语话语权的这场论争中,特别在某些人眼里,是不足轻重,嗤之以鼻的屑小之事,我们特别要呼吁,国人须重视这场论争,应把它视为一切事务中的重中之重的大事,否则,悔之晚矣。
隆美尔有一句名言“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同理,最好的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魅力的方式,并不是关起门来玩自己的游戏,而是积极投入全球文明建设的大潮,让不懂汉语的外国朋友也能够折服中国学者的实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反抗国际学术游戏规则的主流潜意识,决不屈从于西方势力。
有人会说既然中国的奥运选手能够在遵从国际奥委会的游戏规则的前提下照样摘金夺银,中国的学者为何不行?其实,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不一样,与体育竞技更不一样,因为它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你用洋人的语言来表达,某些潜在的意识形态性就会潜入其中。
当然,如何用外国话说好中国故事,是一门非常困难的、要求高度表述技巧的艺术。让国人略显尴尬的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案例,往往是由外国人创造的。
西方哲学鼻祖黑格尔受中国古代文化三段论启发奠定西方文体基础文本;德国人莱布尼茨利用中国“易”文化的阴阳理论发明计算机“0:1”软件;大不列颠人16世纪为了翻译从中国抢夺的“永乐大典”发明了英语;征服好望角踏上新大陆的哥伦布使用的海图是郑和创建的海舆图;美国女博士墨茨实地探测后发现“山海经”描述的山脉位置走向,竟然神奇的出现在北美洲境内;以上诸史披露,均有案可查。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20世纪中国的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盛行全球,其国际化传播工作分别由日本人冈仓天心与铃木大拙完成。再举俳句例子,正岗子规说“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源于汉诗绝句之故”。而如今俳句盛行世界被奉为文学圣物,其标签注为日本,没有中国一点痕迹。凡此种种,说明中国话语权失落是从三百年前就已滥觞,近代更趋如奔而已。
尽管以外文为媒介的介绍肯定会导致某种信息损失,但是即使是百分之三十的信息传达,也要比百分之百的信息闭塞更为有效地搭建起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由此看来,今日的国人同仁,当更多地以用外语阐释中国的文化自信,而不要再让“禅宗是日本佛教”“俳句是日本原创”之类的因中国话语权缺失而导致的误会继续在西方发生,必须夺回经西方势力几百年的打压导致“中国人主导权”式微的中国汉语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