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树人首次提出了“象思维”的概念(Xiang thinking)。象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等象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象思维将宇宙自然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类似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象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包容性。
小引
20世纪末至今,美国给世界贡献了两个大发明家兼企业家 - 史蒂文·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他们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跟他们能够超越传统和惯性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超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客观环境要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个体则须有一个伟大的目标。这两位都立志要改变世界,改变人本身,即把人变成更为自由的人。乔布斯的传记我读过,他从孩童时期就不守规矩,用中国话说,是个不服管教的孩子。这种孩子的突出特点,就是不按常规不守教导,按照自己的自由想法行事。这种孩子需要慧眼发现他的天才特质。乔布斯的养父母支持他,跑到学校批评老师无能,没找到教育他的方法。幸好有位数学老师具备这种慧眼,成为了乔布斯的第一个恩人和贵人。传统和社会上坚韧的惯性,束缚天才的发展。最近马斯克提出"第一原则"作为思维方式的问题,他认为,从经验到经验,永远不能创新,传统的类比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无缘。创新的路,是要从思维方式上,朝着回到第一原理走。从哲学上看,就是回到不能再返回的原点,极点。我觉得,这条思维之路,就是回到道,回到无,回到极点,使得思维的空间扩大到无限,让思维的境界获得最大自由。只有这种自由之力量,能够支持一个人把常规抛到脑后。乔布斯和马斯克,这两位正是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突破,才能朝他们的目标迈进。乔布斯被称为完美主义者,完美是永远达不到的,但完美主义者的努力是不断趋向完美。马斯克强调的回到第一原理,则是通过超越常规,来调转方向,回到原点。我这次的三个反思片段与此相关。
2
“象思维”之思,在诗意联想和创造活动中实现精神超越。“象思维”作为悟性思维活动,并非完全冥思玄想。相反,“象思维”总处于打破阻隔而与天道相通之种种具体创造活动之中。这种创造活动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展开,包括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等等,以及医、农、工、商、政、军、外交等等领域。尽管这种创造活动的创新性,大小深浅不同。但是,所有这些创造活动,其前提都必须超越已有的现实经验性和已有的现成观念。因为,创新需要精神获得完全自由,而这种精神自由只有超越已有的经验和观念束缚才有可能,进而才可能思路大开。可知,“象思维”超越性本质,就在于首先要超越已有的经验和观念的束缚,而且还要使精神在不断超越中进入如庄子所谓“吾丧我”或“心斋”“坐忘”之境界,或者说,使思进入打破常规的经验、逻辑和语言束缚之混沌境界。只有打破常规进入这种“混沌而无”之境界,才会有大自由之精神天地,也才可能如老子所指出那样,在“玄之又玄”中开启“众妙之门”。
3
这里所谓“悬置”,乃是借用现象学术语。在现象学那里,如何“悬置”并进入新精神境界,并不十分清楚。在中国“象思维”这里,“悬置”乃是作为走向开悟的一种功夫,一种自我否定或放弃的功夫。就是说,即使你有好的根器,也还要加以修炼。这种修炼功夫如庄子所描述:“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这里所谓三、七、九日,不过是寓言笔法,隐喻地显示出开悟功夫之阶段性过程,并非实际规定。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其境界一级比一级高,而且属于不断否定或扬弃的过程。然而,把心中已有之经验和观念“悬置”起来,从而实现精神的不断超越,却非常之难,需要下大功夫。如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或如六祖慧能所谓“无念,无相,无住”。“无”在这里指精神之祛除或否定运动,即祛除或否定阻碍思进入开悟境界之杂念。此外,能否实现这种“悬置”或超越,还与人之根器或天才如何,密切相关。根器或天才杰出者,容易实现这种“悬置”或超越,反之,则需要意志坚强和经历不懈的长久磨练。
4
常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谚语,通常主要指达到经验性活动种种目的,如掌握某种技能或得到某种经验效果。现在,我们从精神超越层面来谈“功夫”与“有心”。禅宗之“有心”指回归“本心”,“本心”也指“平常心”。这种看似简单平易之事,对于禅外之人,实则非常之难。因为,禅外之人,心中已经被俗杂之念填满,若想抛弃这些杂念,回到“本心”或“平常心”,或者用道家语言:回到清静无为之心,几乎等于“脱胎换骨”,焉得不难?!事实上,这种整体开悟之人,古往今来并不多见。那么,对于创作或创新之人,在不能达到这种整体开悟情况下,是否就不能创作或创新?当然不是。但是,任何创作或创新,都必须有所开悟,则属必然。这种必然性表现为,当人进入创作或创新活动时,除了创作或创新活动,其他一切杂念都能暂时自动被“悬置”。如书画家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之时,科学家在实验和推理之时,军事家在战争中指挥若定之时,即如此。
象思维除了超越常理,悟以外还有其他运作方式或规律可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