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这一概念可以说是佛法最根本的一个哲学观。佛学将所有的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为法,我们人类现今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有为法,它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是生灭无常的;另一类是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反,它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存在,因此也是不生不灭、永恒常在的,这可以说只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而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缘起性空主要是针对有为法而言的,因为我们能认识能讨论的对象只是有为法,而有为法最根本的性质就是缘起。
缘是条件、起是生起,我们能认识的一切或说一切有为法,都依赖于一定条件而生起,而存在,而消灭。缘有多种,大乘的龙树菩萨把缘起分为四种,即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首先,因缘是指任何现象都有因,尤其像我们人类的心理活动现象,若仔细加以考察,会发现都有一个因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佛法将这个因解释为阿赖耶识,即我们的无意识所储藏的种子,这种子并非实体,而是习气,是长期的认知习惯所形成的认识定势,它实际上是一种力量。第二种,所缘缘是指我们认识的一些对象,包括心理学家认识心理现象时心理现象本身也是认识对象,即所缘缘。当然,我们认识的世界、人类社会也都是所缘缘。第三种,等无间缘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到未来相续不断的过程,我们的心理活动大多数时候都需要等无间缘,需要以前的认识活动延续到现在为基础,我们是这样认识的,这叫等无间缘。但并非所有现象都必然需要等无间缘,心理活动有时可能是不需要它的。最后一种是增上缘,增上是特别殊胜、特别重要的意思。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东风就是一个增上缘,即其他条件都具备了,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实现。比如心理学上,有位心理障碍的病人,怎么能够痊愈?他遇到一位高明的治疗师能治好他,这就是增上缘。我们学佛的人所谓的善知识,就是证到果位有实践经验的明师益友,这也是增上缘。如果没有增上缘,全靠自学的话,按照佛法的说法,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南传佛教将有为法生起的条件更复杂化,分为二十四缘,实际上有这四个缘基本上也够了。这就是佛法对于整个世界,包括我们的认识对象、我们自身这个能认识的主体在内的整个认识,全部囊括在因缘所生的范围之中。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不是依赖一定条件而产生而存在而消灭的。这种观点与唯物辩证法对于世界的基本观点类似,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就是各种条件的组合。但有一点不同,即唯物辩证法认为,这个组合所需要的条件只是物质,而佛法认为物质是有的,即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东西方古代哲学都是这样认识的。但在此之外,佛法认为还有个第五大,那就是空。还有个第六大,那就是识。
识是什么?识的定义是了别,是与地、水、火、风、空的性质完全不同的一种基本元素,这六种元素组合成了我们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我一位研究道教的朋友胡孚琛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说19-20世纪的科学其最大的失误就是不承认灵魂。他所说的灵魂实际上相当于佛学所说的识大,即心识这一最根本的元素。我认为这一说法基本正确。直到现在,即使是尖端的科学也遇到了瓶颈,尤其是量子物理学,为什么?那是因为它遗漏了组成我们这个世界极其重要的一个基本元素,那就是识大。我们无法以现代科学的手段认识识大,因为它非常微妙,没有物质的质量与形体,以物质的手段去研究它捕捉它是不可能的。但若对这一大没有清楚的认识,那么在佛法看来,物质现象同样是无法清晰认识的,即便研究到微观粒子的最深层次也没用,然后也就无法再往前走了。这就是当代量子物理学所遇到的瓶颈。佛法认为识大特别重要,是组合成我们这个世界,包括我们心灵世界在内的主导元素。这一点我觉得是佛法对于我们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最深刻的启示。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将识大这一心识最微观的存在研究清楚,我们也是无法研究清楚物质之微观的,更不能明白物质与精神之间最深层次的关系是怎样,也就不能如实地认识我们的生命现象和心灵现象。
心灵现象是佛法最擅长的部分。虽然佛法也讲物质,但着重点并不在此,因为佛法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物质是次要的,最根本的还是心灵的因素。不论古今,我们人生存最主要的是心灵,生活最主要的价值意义在于快乐和幸福。但这快乐幸福究竟是什么?那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心灵的体验。如果没有这种体验的话,其他的东西毫无意义。即使把宇宙以及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研究清楚,又有什么究竟意义?如果一切与快乐幸福没有关系,就会白费功夫。所以释迦牟尼有十四无际的说法:外道问他十四个哲学问题,如世界有没有边际、佛死之后是有还是无等,这样的问题佛陀是不予回答的。因为根据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这类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如果一定要解决,去走一些古代西方哲学家的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去追究宇宙的本源,那么追到最后也无法究竟,可能就只有自杀了。我上研究生时,有一位做黑格尔研究做得最好的同学,一天从早到晚心思都用在思考黑格尔哲学上,毕业不久就成为了中国西方哲学史学会的会长。那么年轻的人能当会长,可想而知水平是相当高的了,但是他在不到40多岁时就自杀了。为什么自杀?既然用这种方法不能解开宇宙之谜,那就更不能解开心灵的奥秘,这对于哲学家而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当代的超个人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第四心理学,它专门解决存在性焦虑。存在的焦虑在我们中国还比较少,因为我们现在尚未发达到很多人焦虑存在的阶段,主要考虑的还是生存问题。一旦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很多人就会考虑存在的问题,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佛陀正是因为考虑这个问题才出家求道的,佛法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超个人心理学也旨在于此,其研究方法也几乎和佛教的研究方法一样,一个是禅定,即佛教研究心理的主要方法,一个是迷幻药(LSD等,也称为启灵药),各种超常经验在服用迷幻药的情况下来得快一些。正如荣格所言,人如果没有一个宗教的背景,是不可能完全治愈心理疾病的。因为心理疾病最深层次的根源——按照当代西方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的说法,就是死亡焦虑。人这种动物不同于其他动物,基督教形容人一半是畜生一半是天使,由于意识思维的发达,人会反省自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如果科学和人类文明再进一步发展的话,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尤其是存在性的焦虑会越来越多。其实这个问题在我们当代中国已经是越来越多了,目前生存问题已经解决的富人高官这些成功人士的心理问题是最多的。如果我们想用现代西方心理学这种一般的心理治疗方法,来从根本上治疗这些心理疾病,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我曾经看过国际心理学会出版的一本论文集,上面记录的各种心理疗法的治愈率为40%,只有40%。所以现在很多的心理学家,不论东西方,都在学习佛法。我写《佛教心理学》的初衷也是针对这个现象。这既是心理学界的需要,也是佛教界的需要。
缘起性空中关于缘起的解释基本是这样,接下来我解释一下性空。佛教里的空很容易被理解为什么都没有。道教的空有点接近于此,但佛教的空绝非如此。正如龙树菩萨、《般若经》里所解释的,佛教的空是无自性的意思,也简称为无性。
什么叫自性?自性是固有的、本来具有的东西或一种性质一种实体,即本来就有,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存在,也因为它本来就有,所以肯定也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在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里,这样的存在是找不见的。对于我们人类众生,尤其在我们的心理现象中,自性是什么?我们通常认为的自性是自我,一个永恒的自我,因为好像从生到死都有一个不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我”的主宰,比如当“我”想如何时,依靠的是“我”的自我。但从佛法的缘起性空而言,其实是无我的。佛教中观将此称为性空,而唯识派称之为两种无,二无我,即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指我们众生所认为的永恒的自我,或是内心深处不变的灵魂这是不存在的,是我们众生的误解,是一种执着;而法无我是指我们认识的一切,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也都无法自作主宰,不依靠任何条件而永恒存在;即这两种永恒的实我都是不存在的。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而言,佛教承认自我的存在,并称之为假我。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假借的意思,即自我为因缘的聚合。比如我们的身体从生到死,虽在不断变化,但形态上大体能保持,即使老了别人也能认识,我们的性格、精神心理的模式变化也不是十分的大,而当我们在分别你我他的时候,确实是有“我”的,佛在说法时也常自称“我”如何、“我”前世如何。这种自我即假我并非没有,只是佛法认为,实我即永恒存在的灵魂是没有的。这便是佛法讲缘起性空时无我的含义,也是从字面上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
一旦我们了解了缘起性空的真正含义,就会发现通过逻辑思维和知识概念是永远也摸不到它的,也是不能证伪它的。这确实是一个真理。缘起性空在佛教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哲学有何用?用于破除我们的执着,破除我们认为不是缘起性空的执着,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从而达到什么目的?当然是要解决人最根本的生死焦虑、死亡焦虑,从而获得一个永恒的自我,即佛教的真我和永恒的生命。这个永恒的生命是永恒快乐的生命,但是永恒快乐的生命与永恒的自我究竟是什么?大乘经里讲得非常清楚,佛法称之为涅槃。
涅槃的解释有100多种,大乘经对它的一个最通俗解释即解脱心是也。我们众生作为社会性生物性的存在,一生下来就被很多绳子捆住,受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因而佛法说我们不得自在。自在就是自由的意思。但人内心深处有一种解脱束缚、获得自由的趋向。这种趋向究竟来自哪里?哲学和科学理论是永远无法解释清楚的,只有佛法才能解释清楚:它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根本的识大具有的一种功能,而非物质的功能。其实我们人类文明的一切努力最终指向的目标还是涅槃,每一个人都达到永恒的生命跟永恒的快乐。涅槃为一般人所误解,听起来不大好听,实际上它的解释和道教的长生不死差不多,是一种长生不死药,也叫甘露,也就是圆寂,圆满地不生不死。
涅槃如何达到?就是通过缘起性空达到。佛法与包括道教在内的其他宗教思路完全不同。基督教设想有一个宇宙的主宰,神作为造物主可以救助我们人类、拯救可怜的众生。道教认为在我们众生的世界产生之前,存在一个叫做“虚无”的状态,但这在佛法看来只是一种猜测,或是禅定的某种境界里意识所缘的一个对象,并非真正的实在、真正的真实。佛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如实知见,《阿含经》中这四个字不知出现了多少遍。除了如实知见,获得涅槃没有别的诀窍。
我们人类的认识从来都有不如实之处,也正是因这种不如实而有种种痛苦。超脱痛苦达到涅槃的诀窍,就是纠正我们错误的、不如实的知见,然后看到宇宙人生和心灵的真实。这种真实在佛教叫做真如,在禅宗就是本来面目。这并非离开当下的现象世界和心理活动去认识,而是如实地观察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一切。佛教讲五蕴,五蕴基本上指身心,但最重要的是观察心,因为心是主宰。心完全清楚了,物质自然也就清楚了。如实知见心,就是如实知见它的缘起性空,看到它是依赖于各种条件而生起的,我们的每一念皆是如此。负面情绪如此,正面的理想意志亦如此。我们国人现在都在朝前看,这实际上也是一定的社会条件迫使我们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欲念的,而并非本来就有。
既然心念是各种条件产生的,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能力,能认识到的最根本性质是什么?那就是无常。物质现象的无常还不是很好观察,很多物质在很长时间里看似不变,比如黄金钻石。但心理现象的无常非常容易观察,我们只要一看就会发现,它都不可能在内心长住,而是刹那生灭。如果再仔细观察,会发现就像佛经常讲的,这一念来不知所从,灭不知所去。这样观的时候,一个物质实体也找不见,到大脑、到心脏那哪里找也没有对应。这样不断地观,从无常观进去,慢慢地,我们就能体会到无我。当完全体会到无我时,这种状态叫做相应,契合一致的意思。心与本来无我完全契合一致,身心也会发生奇异的变化,就是会暂时体会到涅槃。这是一种人生中从来也没有过的体验,是未曾有法,所以无法言说。一般来说,即使是短暂地经验到这种感受,也属于佛教讲的见道,就是类似于眼睛直接看到的那样,直觉地体会到涅槃。这并非从逻辑、理性思维上认识到涅槃的存在,这样并不能让人真正地相信这一点,只有真实体会到了涅槃,我们才会对佛法确信不疑。这才是佛教信仰的起点。这个起点确实是非常难以达到的,这意味着作为宗教而言,佛教是极其难以弘扬的。中国禅宗的智慧和高明之处就在于,禅宗认为佛教义理那么多,无非是让人证到涅槃,那么何不单刀直入,就在当下用最直接的方法,让人能够体会到涅槃。禅宗发明了很多方法,很特殊的教学方法,至臻的境界是当下就能让一个人开悟,把他的心理问题完全解决。当代的西方心理学家对禅师的这种状态很是向往,如果能够真正达到禅宗的开悟,那么相形之下,一切的心理疗法都非常拙劣,一切心理疾病当下就能治好。当然这确实很难,这也是缘起性空的具体应用。如果不应用而是作为一种哲学,那就没有太大意义。佛法就是如此,讲求实用,旨在解决人的心理问题,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
所以总体而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佛法是一种科学,因为它经过了佛以及很多祖师、前辈的实践证明,确实能证道。科学讲究可重复验证性,佛法修行即是如此,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实践,具备能够开悟的各种条件,就可以证道。当然条件要求很严格,尤其是增上缘。现代人主要是各种条件不具备。从这个角度而言,佛法是一种心灵科学,而日本学者称之为生命自觉进化的科学,从人这样一种不完美的生命进化至罗汉、菩萨、佛这样宇宙最高生命状态的科学。它的性质与宗教有相同之处,也有完全相异之处。因此在我看来,基督教、伊斯兰教只有宗教这一重身份,但佛教有三重:一重是宗教,一重是哲学,或说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家,同时它也是一种心灵科学。因而佛教的生命肯定会比只有一重身份的宗教要长久。
陈兵,佛教学者。 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好文章,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