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日土岩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古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组成的文明古老国家,在中华历史上有记载的先后曾经有160多个部落的记载。从华夏开始,经历了7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今天我国有56个民族,都是由古老的众多的氏族部落发展而形成的。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氏族部落也建立了大小不一的政权,它们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尽管它们之间相互争斗,但总体的发展趋势和主流是相互兼并、融入,最后走向统一。
青藏高原上的各个氏族部落,在历史的发展也好不列外,今天只谈象雄(羊同)与华夏文化存在的源。象雄,根据汉族史籍和藏文典籍记载,象雄古国(事实上是部落联盟),史称为羌同、羊同,至少在4000年前形成,它在公元7世纪以前达到鼎盛时期。公元645年被吐蕃王朝征服。西藏早期历史上的古国,其疆域中心位于今天西藏阿里地区。在国内学者在历史上的后期称之为“羊同”,藏语称为“象雄”。象雄之域西起阿里的岗仁布齐,其地域的象雄称为“上象雄”;藏北的现那曲的尼玛县、申扎县一带称之为“中象雄”;东至今天的昌都丁青县(原为那曲所属辖区),称之为“下象雄”。
一、古象雄(羊同)文化
古象雄(羊同)在青藏高原上曾经号称十八部落联盟,建立起古象雄(羊同)王朝曾统一了十八部落联盟,建立起了威震中亚的古象雄王国。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人口众多,疆域辽阔。
象雄王国穆氏王子辛饶弥沃创建了完整的九乘教法和教义,就是今天所称为的本教。在本教中的巫术中也可看到远古萨满教的影子。如今在俄罗斯、印度、尼泊尔、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称自己为象雄人的后裔,信奉着雍仲本教寺庙依然存在,传承古老的象雄文化。我国境内古象雄文化集于草原文化、高原文化、波斯文化等,如那曲市巴青县百姓几乎全信奉本教地域。西藏民俗文化中保留了许多本教文化的内容,从中可以追寻到很多象雄文化影子。
象雄文化在象雄的经书中,记载是一万八千年。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辛饶米沃和不同时期的传播,同时影响着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后来印度佛教的产生等等。如今藏区以及印度、尼泊尔(波多地区)、不丹、蒙古国、俄罗斯等地区,依然保留象雄文明的宗教文化的遗迹和寺庙等。古象雄文明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近几年国内考古发现证明:古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据汉文和藏文典籍记载,象雄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史称羌同、羊同;在公元7世纪前达到鼎盛。据《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后来,吐蕃逐渐在青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彻底征服象雄古国。此后,象雄文化渐渐退居边缘地区,现本教寺庙在整个藏区保留着100多座。
西藏本土古老本教的文献,被专家称为“象雄密码”,等待解密的那一天。
据《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自聂赤赞普至赤杰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护持国政。”而当时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于雍仲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辛饶米沃对过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改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辛饶米沃祖师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
阿里日土岩画
古象雄疆域
象雄乃古代青藏高原之强盛之政权,也是雍仲本教之发祥地。
在唐代史书中象雄即“羊同”或“扬同”,“象雄”与其藏语发音相近。象雄所在的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区,曾是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一般认为穹隆银城(即卡尔东城)是古象雄王国的首都;象雄分为上象雄、中象雄、下象雄三个部分;象雄王国存在的大体时间为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7世纪,曾先后为18位国王所统治。
远古象雄文明范围波及到今天的四川、甘肃、青海、云南,覆盖整个西藏地区。这些地区的文化又渗透到印度北部、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一带,后者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地区。
汉史记载
在汉文中,象雄作“羊同”“杨童”等,为同音异书。在新旧《唐书》中的《吐蕃传》部分,象雄都是作为历史的配角,以吐蕃的盟友、附庸的身份匆匆而简短地出场,又悄无声息地退场、消失,(吐蕃)遂连羊同,击吐谷浑。
唐代对象雄记载最为详细的是《通典》。《通典·边防六》记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人。其人辫发毡裘,畜牧为业。地多风雪,冰厚丈余。所出物产,颇同蕃俗。无文字,但刻木结绳而已。刑法严峻。其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假造金鼻银齿,以人为殉,卜以吉辰,藏诸岩穴,他人莫知其所……其王姓姜葛,有四大臣分掌国事。古未通,大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遣使来朝”。
此后的《册府元龟》《文献通考》等,都基本沿袭了《通典》中的记载,文句大同小异。
藏史记载
藏史《本教源流》载:“象雄与上部(即西部)克什米尔相连,北接于阗雪山及松巴黄牛部之静雪地区(青海西南地区),南抵印度和尼泊尔。”
汉藏两史所载象雄地域基本一致。然象雄东接吐蕃,以何地为界,汉史记载不明,藏史《佛法铁注》补充这一疑难载道:“象雄与吐蕃,以后藏之卡日阿为界,藏西北大片地方皆为古象雄之辖区”。
据大量文献和出土文物考证,藏族的历史可追溯到七千到一万年以前的新旧石器时代。在漫长的历史中,她也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
阿里日土岩画
象雄文化是中国西藏的本土文化,它包括了医学、建筑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以及天文学、哲学等浩如烟海的文化体系。是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祖文明智慧的结晶。古象雄厚重的历史巨卷,象雄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积累,承载着藏民族不朽的精神,代表着西藏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它是雪域高原留给世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源头和根基文化,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象雄王朝,作为西藏文化的源头,在那片高耸在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上,它所展示出的灿烂文明之光直到现在也依然映照着整个藏区,由此而延伸出的种种传统风俗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转神山、拜圣湖、磕长头、撒隆达、挂五彩经幡、堆石供、火供、水供、会供、煨桑、朵玛、酥油花、擦擦、金刚结;还有藏文、天珠、天铁、以及跳锅庄、宣舞、绘画艺术等等也都源自于古老的象雄文化。
目前在法国、德国、挪威、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泰国、印度、尼泊尔﹑不丹﹑泰国和南北美洲地区都已经有了象雄文化研究机构或学习中心。由于“古象雄文明”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2014年11月“象雄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正式被列为中宣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古象雄文化不仅仅涉及到宗教,还涵盖了民风民俗、天文、历算、藏医、哲学、因明学(逻辑)、辩论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方方面面,是西藏及其周边地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辛饶米沃的雍仲本教改变了杀生祭神等仪轨,他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从而减少了杀戮,这就朵玛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辛饶米沃还巧妙吸收了原始本教文化的精华,比如原始本教中包括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超度、梦兆、招财、招福、石碑铭文、雕刻以及沐浴等仪轨。
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的天文学家、教育学家、翻译师、医师、挂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一切有文化的学者们都被尊称为“本波”,当时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称为“本教”。
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发源于中亚的古象雄“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古象雄的王子辛饶弥沃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佛陀辛饶弥沃所传的古老佛法。
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一万多年,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二、华夏氏族文化
华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其实在今天如果问起“华夏”,有可能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回答:“炎帝、皇帝”,如果再说的远一点就是伏羲和女娲。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华夏”之意的来源。其实华胥她比炎帝和皇帝等更早、更真实的“老祖母”,她曾经生活在我国陕西省蓝田县的华胥镇一带,她就是华胥氏族。
华胥氏族是燧人氏族群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她是华夏民族可考的最早的祖先之一,是华夏民族所以得名的最古源头,距今8000年左右的母系氏族公社社会时期。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华胥是中华文明本源和母体,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华胥氏族部落和其它分支的燧人氏族通婚融合,产生了伏羲女娲部落联盟。华胥氏在雷泽履雷神足迹而孕生下伏羲的记载,几乎在历代典籍里随处可见。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史籍《竹书纪年》中记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等等。
华胥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她生活在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的过渡之际。按照古文献记载,华胥是“蛇身人首有圣德”,她曾经因为踩巨人的脚印,另一种说法是踩雷神脚印,因而怀孕12年后在成纪的地方生下来一个一女,儿子叫伏羲;女儿叫女娲。“伏羲、女娲都是蛇身人首”,那么由此可见,华胥氏族的图腾是“龙”,龙的初始可能是“蛇”,龙由此而演变而来。
华胥氏族生养了伏羲、女娲,伏羲与女娲又分别繁衍出自己的氏族部落,在漫长的时间,这两个氏族部落又不断联姻和融合,最终繁衍出了包括古羌人(西藏人与古羌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族系、炎帝、皇帝族系、东夷族系在内的古华夏氏族群。
三、象雄崇拜图腾与华夏图腾之源
据《雪山目录》载,吐蕃王室始祖聂赤赞布出世前后,象雄相继出现十八代,按顺序排列,他们是赤危、司伦、格蚌、列扎古格,君亚木阔、吉列古格,蚌君结、尼罗危亚、达朗司吉、札玛迪蚌、递堆白、列危结、协君师夺、黎穆朗卡、木危诺、色司杰、尼罗维亚、牟玛托郭等。
象雄十八代王,均以大鹏鸟(藏语“琼”)饰其王冠左右两侧,其地神祇亦然。象雄一词与境内其它一些小地方均以大鹏鸟命名。象雄氏族部落中,有一个琼部落氏族而称,可以断定,象雄人重大鹏鸟,无疑以大鹏鸟为图腾。更让人惊奇的是大鹏鸟的嘴里叼着一条蛇。蛇是古老华胥氏族的图腾崇拜。鸟崇拜的东夷部落与象雄大鹏鸟(琼)也可能存在关联。东夷部落首领少昊,通过征战、联姻、融并等手段为整个华夏氏族系的领袖。东夷氏族最著名的特征是以鸟为图腾。东夷的图腾很有可能与远古时期太昊复习的太阳神鸟——凤鸟、凤鸟、三足乌、金乌。东夷人最初称为鸟族人。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西王母母系氏族,西王母是母系氏族的首领,西王母不是一个人,是部落首领的称呼,这一个延续2000多年的母系氏族社会,不可能只有一个部落首领。她位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附近,据现在的西藏不远,与西藏远古有着密切之关联。西王母的青鸟是鸧(cang)鴳(yan),是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的鸟。鸧鴳,汉语词语,意思是青鸟。以立春鸣,立夏止。
从远古时期鸟图腾的延续,在后来的各朝代都可以看到,朝廷的官府上都有鸟的图案。西藏远古时期的岩画中也有鸟的图案,都不是偶然的现象,它们有一定内在的关联。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是单一线索,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不断的迁徙、兼并、融入,最后形成文化共体。